【追梦新院人】在领奖台与自习室之间:一个斜杠学霸的青春投资论
来源: 信息工程系 作者: 编辑:陈世昌 审核:李良斌 发表日期:2025-04-28 10:15:22 被阅读[]次

在领奖台与自习室之间:一个斜杠学霸的青春投资论

——记信息工程系优秀考研学子乔智辉



在信息工程系的荣誉簿上,一张张获奖证书和照片记录着学子们的辉煌时刻。其中,通信工程专业2021级学生乔智辉的名字多次出现——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三等奖、第十四届蓝桥杯大赛湖北赛区二等奖、多次校级奖学金……2025年春天,这个来自普通家庭的男孩再次迎来人生高光时刻——被上海海事大学录取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。翻开乔智辉的大学履历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连串光鲜的荣誉,更是一个当代青年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方向、破浪前行的成长史诗。

从迷茫到明晰:图书馆灯光见证的蜕变

2021年九月,刚踏入大学校园的乔智辉和大多数新生一样,面对突然宽松的环境和多元的选择,内心充满迷茫。“那时候每天上课、吃饭、回寝室,生活很规律却总觉得缺少方向。”乔智辉回忆道。转机出现在一次普通的晚点评课上,班主任丁岩岩老师的一句询问:“班上有没有同学将来想参加学科比赛?”并在黑板上写下了前期需要学习的知识框架。那一刻,乔智辉眼中闪过一丝光亮。

“那晚回寝室后,我盯着笔记本上记下的学习路线图看了很久,突然觉得找到了抓手。”从第二天开始,图书馆四楼靠窗的那个位置成了他的“专属座位”,无论寒暑,那个位置总会在开馆后不久被一个背着黑色双肩包的身影占据。图书管理员老师记得这个特别的读者:“那孩子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,走的时候还借走好几本专业书,有几次闭馆音乐响了他都没听见。”

这种专注很快转化为实践行动。大一下学期,乔智辉主动联系了系里的实验室,开始参与电子设计兴趣小组的项目。“第一次焊接电路板时手抖得厉害,成品测试时好几个节点不通。”他笑着回忆最初的挫折,“但老师没有笑话我,而是教我如何用万用表逐段排查。”在老师指导下,他的实践能力迅速提升,大二时已能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电路设计。

赛场上的四天三夜:汗水浇灌的奖杯

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乔智辉大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。作为三人团队的核心成员,他和队友们提前三个月就开始了备战。“那段时间我们几乎住在实验室,连吃饭都在讨论方案。”队友回忆道,“乔智辉总是最后一个离开,有次我凌晨两点回寝室取东西,发现他还在调试程序。”

正式比赛的四天三夜成为他们永生难忘的马拉松。选题公布后,团队立即投入紧张的设计制作中。“每天睡四五个小时,困了就用冷水洗脸,吃饭都是轮流去。”乔智辉描述当时的场景,“第三天晚上,我们的主电路突然出现信号干扰,那时已经连续工作18个小时了,但没人说放弃。”最终,他们在比赛截止时间前十分钟完成作品封装,获得湖北赛区三等奖。这份荣誉背后,是三个年轻人熬红的双眼和数十个不眠之夜积累的经验。

竞赛带给乔智辉的远不止奖状。在随后参加的蓝桥杯大赛中,他凭借扎实的编程功底和临场应变能力斩获湖北赛区二等奖。“比赛就像一面镜子,既照见自己的优势,也暴露出知识盲区。”乔智辉说。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知行合一的学术品格——在理论研究中不忘实践验证,在动手操作时坚持科学思维。

党徽闪耀:青春向党的赤子之心

在乔智辉的宿舍书桌上,一个精致的党徽摆放盒格外醒目。2024年12月,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班级首批学生党员。“大一刚入学时听学长讲入党故事,就萌生了这个愿望。”谈起入党初心,乔智辉眼神坚定,“我们身边有许多老党员,常说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

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成为预备党员,这条路上写满了他踏实前行的足迹。作为入党积极分子,他主动承担了系里和班级许多志愿服务工作;疫情期间,他主动为隔离同学送餐、取快递;学科竞赛,他总是能主动承担科研任务。“乔智辉做事情特别较真,有次为确认一个党史事件的细节,他跑了三个图书馆查资料。”辅导员老师评价道。

这种认真劲儿也体现在专业学习中。尽管竞赛活动占用了大量时间,乔智辉的专业课成绩始终名列前茅,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。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关键是要有计划。”正是这种自律,让他在学业、竞赛和思想进步中找到了平衡点。

考研长征:在自我怀疑中坚守的240天

2024年3月,乔智辉正式开启考研征程。备考初期,他像许多考生一样陷入焦虑:“看着厚厚的复习资料,常常怀疑自己能否坚持到最后。”为对抗这种情绪,他在笔记本扉页写下“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”八个字,并制定了精细到小时的复习计划。

那段日子,他的生活轨迹简单得近乎单调:清晨六点在教学楼天台背诵英语范文,上午刷数学真题,下午钻研专业课,晚上整理政治考点。室友记得他床头永远亮着的小台灯:“有次我半夜醒来,看见他还在默写通信原理的公式,影子投在墙上特别大。”

压力最大的十一月,模拟考试成绩波动让他一度想要放弃。“那天晚上我给丁老师发了条很丧气的消息,没想到她立刻打来电话,讲了两个多小时。”这次长谈后,乔智辉调整了复习策略,不再盲目追求刷题量,转而构建知识体系。最终在专业课考试中,他遇到三道与竞赛经验相关的大题,这成为他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
2025年考研初试放榜日,乔智辉以专业排名第五的成绩进入上海海事大学复试名单。面试时,评委对他丰富的实践经历表现出浓厚兴趣。“当我说起电子设计竞赛中解决信号干扰的方案时,有位教授不断点头。”最终,他如愿以偿,为大学生活画上圆满句号。

寄语新院学子:好的人生比好的年华更重要

“备考就像在黑暗隧道中前行,我们不知道还要走多远,但每一步都离光亮更近。”他特别强调,“过程中所有的迷茫、焦虑甚至自我怀疑都是正常的,重要的是不停止脚步。”

对于正在备赛的学弟学妹,他建议要敢于尝试:“大一时我也觉得那些竞赛高不可攀,但当你真正投入进去,会发现成长的速度超乎想象。”他至今记得丁岩岩老师当年写在黑板上的那句话—“比赛不是目的,而是检验学习的镜子。”

乔智辉的故事正在激励着更多学子。这个从迷茫中找到方向,在竞赛中磨砺技能,于党旗下坚定信念,最终通过考研实现飞跃的青年,用四年时光诠释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模样—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,既专注学业又心系家国。正如他在笔记本上写下的:好的人生比好的年华更重要,而好的年华,正应当用来追求好的人生。

站在人生新起点,乔智辉已经做好准备。上海海事大学实验室的灯光,将见证这个年轻人新的征程。而他身后,无数信工学子正循着他的足迹,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奋力奔跑。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传承—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,而是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火种,在一代代青年心中接力燃烧。

上一篇: 已是第一篇文章